一回家就感觉很压抑的原因

家是溫暖的港灣,家庭教育是促進孩子成長的工具,真正的愛孩子,就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。家庭纔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,父母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更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。

一回家就感覺很壓抑的原因

因爲家是供我們停泊休憩的港灣,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纔是所有人都想要的。如果孩子說回到家很壓抑,那就說明家裏的氣氛不太溫馨。具體原因需要與孩子溝通交流。

可能是因爲回家之後有很多作業要做,所以心情不好,還有就是孩子在校期,表現不好,被老師批評啦,孩子害怕父母會問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?有沒有被老師表揚?或者有沒有被老師批評?孩子有很多的擔心,所以說回家之後心情比較低落。

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,做父母的應該多和孩子交流,細心教導纔好。事情總有原因的,所以這個得自己用心去瞭解,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很重要。不能一味的指責打罵孩子,體諒他。多多和孩子交流心得,該督躇的時候督躇,該放鬆的時候就放鬆些,有所鼓勵纔好。

在外面很好在家裏就焦慮恐懼,可能家庭關係出現了問題

一、在外面孩子表現的很正常,和別人能夠正常交流,回家就出現心理問題

在外面孩子表現的很正常,和別人能夠正常交流,也會有說有笑的,和同學也能手拉手,互相擁抱都可以。到家裏面就嫌這髒那髒,開門關門都嫌棄門把手不乾淨,父母就很困惑,孩子哪裏出了問題?這種情況多數都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,從深層的角度說,孩子心裏面特別討厭父母,你離我遠點,或者我離你遠點,你們碰過的東西我很討厭,我從心裏頭噁心。

二、在家裏面有衝突孩子不會解決,纔會出現心理問題

首先,我們覺得父母會傷害我,這可能來自於我們童年父母的嚴苛在我們內心留下的陰影。從另一箇點上看,我們不願意聽父母說話,我們還不好意思反駁,因爲他們是父母。

反駁父母很容易被貼上不孝順的標籤,爲了和諧,爲了有修養,即使你不願意聽他們說話,你也不能生氣。也就是說我們隱藏了對父母的攻擊性,實際上我們想罵他們,或者說我們想傷害父母,我們想傷害父母這個想法是很可怕的。

三、想要改變首先要學會停止批判,你纔會進入愛的模式,否則都是控制和綁架

因爲有的父母只是嘮叨,從來不敢直接對孩子下指令。孩子也很懵,覺得自己的媽媽爲什麼總是陰陽怪氣的?當他們都能直接說出自己內心要什麼,說出自己的心裏話的時候?他們的關係反而簡單了,更容易理解對方了。

因爲我給媽媽的作業就是能收拾孩子的屋子就收拾,不願意收拾就不收拾。那是她的事情,不要把自己的標準變成別人的標準。他們家庭氣氛變好了,孩子自然也好了。

長大後和父母不親的孩子,小時候可能經歷過3種“絕望”

第①種“絕望”:小時候做錯事了、成績考差了、失誤了,父母只有責備,沒有安慰;

第②種“絕望”:成長中遇到困難了,父母只會打擊你、諷刺你、用變冷的語言態度刺激你;

第③種“絕望”:父母永遠不會問你喜不喜歡,永遠都是“他們覺得這樣好、覺得這個好”,從來不考慮你的感受。

发布于 2024-09-16 19:09:12
收藏
分享
海报
54
目录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