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运用了什么修辞

王維晚年隱居在鹿柴,他纔會以鹿柴爲題做了一首詩。作者採用了古詩中常見的“以動襯靜”的藝術手法,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。

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運用了什麼修辭

運用的是反襯修辭手法。

出自唐代王維的《鹿柴》。

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”是反襯修辭手法。出自《鹿柴》,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。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,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,意在創造一箇空寂幽深的境界。

這是王維後期的山水詩代表作,描繪的是鹿柒附近深林中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。山中看不見一箇人影,說明這是一座幽深的山林。

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,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。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,以局部的、暫時的“響”反襯出全局的、長久的空寂。第三、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,由聲而色。

鹿柴中哪句詩描寫傍晚的安靜

《鹿柴》中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”描寫了山中傍晚的安靜。這裏採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,以人聲更加襯托出山中的寂靜。青苔翠綠,草木繁茂,人跡罕至。鳥兒已經歸巢,落日的餘暉籠罩着山林,到處一片祥和。在這樣幽靜美麗的環境中,心靈也安靜下來。

空山不見人是側面描寫嗎

是的,通過人語聲側面描寫環境幽靜。

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。

第一句“空山不見人”,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。王維特別喜歡用“空山”這個詞語,但在不同的詩裏,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。“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”(《山居秋暝》),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淨;“人閒桂花落,夜靜春山空”(《鳥鳴澗》),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;

而“空山不見人”,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。由於杳無人跡,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,宛如太古之境。“不見人”,把“空山”的意蘊具體化了。

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它的題目是什麼

題目是《鹿柴》,作者王維。

“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。”能聽到話語,人應在不遠之處,然而竟不得見,可見山林之茂密幽深。然而,詩人讓這些聲音都消隱了,只是緊緊抓住偶爾傳來的一陣人語聲。

在一切都杳無聲息之中,這突然而至的“人語響”,顯得格外清銳,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靜。這短暫的“響”,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恆的空和寂。待人語響過,山林復歸於靜,而由於剛纔的那一陣“響”,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。

“返景入深林,復照青苔上。”“景”,日光,“返景”,夕陽返照的餘暉。深林本就幽暗,林間樹下有青苔,更強調了其幽暗。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,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,照映到青苔上。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,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強烈對比,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。

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,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。詩中雖有禪意,卻不訴諸議論說理,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。

发布于 2024-09-17 18:09:07
收藏
分享
海报
122
目录

    推荐阅读